








真宗本派本願寺鐘樓:於大正12年(1923)落成,今尚留屋架、有普拍枋、雄碩斗拱等木結構特色。在建築構造部分,據史料記載為御廟所所剩之建材,為臺灣所產之槻材。鐘樓現況構造仍清晰可見舊時之木構造及斗拱原貌,並有桅樑外突,疑似舊時懸掛梵鐘之用。現況之木造結構已有風化現象,但斗拱結構仍保存良好。
樹心會館:於大正12年(1923)落成,原為真宗本派本願寺之會館,當時本願寺為因應傳教所需,急需一棟可作為演講會場及各種活動之集合場。故趁當時興建御廟所時繼而附帶建設。另外,因當時臨時本堂拆除,而新築本堂尚未完成,因此亦需一替代本堂之建築,故而新建。其後由於本願寺派社會事業的推動,樹心會館而後的使用更供為樹心幼稚園、日曜日學校及青年會使用。
樹心會館建築主要具有大正末期紅磚建築的特色,紅磚及施工品質精緻、典雅。建築構造仍維持日治時期的形式,主要以日式木構桁架及清水承重磚牆所構成。在清水磚牆部份作有台基,為一皮磚造且做洗石子裝修面,並設有通氣孔。在屋頂部分為落入母屋型式,初期作似捲棚歇山式,現況則因後續整修而成為鐵皮。另外,在建築東面山牆處留有疑似日治時期之雨淋板構造。但94年8月3日發生火災,屋頂及部分木構件已損毀,今僅存紅磚牆體。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爲固定的節日,而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北宋。根據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爲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爲“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過中秋的方式則是吃月餅、柚子及賞月,唯獨台灣特有在中秋烤肉。其實台灣人會在中秋烤肉可是有典故的。相傳在清朝嘉慶三年台人吳沙因開墾「蛤仔難」(今宜蘭)積勞成疾過世後,除將開墾業務傳給侄子吳化外,另將台北宜蘭間商旅業務交由族弟吳金。由於吳金將宜蘭一地的農產,番產透過草嶺古道在藉由基隆河水路運往台北大稻程一帶販售,由於大稻程商旅眾多,對於吳金的宜蘭商隊則稱作『金蘭商隊』。其中在和噶瑪蘭人交易時,吳金制定了以物易物的規則,讓噶瑪蘭人可以用多少的番產換到多少的漢人農產品,其中最受噶瑪蘭人歡迎便是醬油。而醬油的交換物品則是龜甲,故當時噶瑪蘭人常說『龜甲換醬油』。
金蘭商隊常販賣的番產有一種特產,乃是噶瑪蘭人在春夏之際捕獲的山豬未食用部份晾於通風處風乾三個月左右,在風乾過程山豬肉因本生油脂關係而在肉片上形成一片膏狀物體,而這種帶有油脂的肉片被漢人稱作『膏肉』。而當膏肉製作完成時,其季節已入仲秋,在加上台北宜蘭往返得花上半個月時間,所以在台北看見膏肉的時間約莫在中秋之際,故有一詞曰為『中秋膏肉』。
膏肉在台北一帶十分暢銷熱賣,吳金便派人向噶瑪蘭人頭目學習膏肉的製作方法,這批人學成後,吳金便稱他們為『膏肉匠』,而外人稱之為『金蘭膏肉匠』
膏肉的料理其實十分簡單,只要將膏肉切薄片用炭火烤熱,等到肉上膏狀油脂融化香氣肆逸時,便可食用。在大稻程的商家有流傳著一句話形容當一條街坊有人在料理食用膏肉香味滿街的情況,稱之為『一家膏肉,萬家香』。
但由吳金後人無意經商使得於膏肉稀少,再加上相傳口誤於是誤解成烤肉。
[民明書房-你所不知道台灣習俗]
某天,原本只是想騎到關渡...結果卻騎到淡水 Orz..
中山橋
原稱明治橋,蓋於1901年,橫跨基隆河,連接南岸的圓山與北岸的劍潭山。臺灣神社(今圓山飯店)蓋在劍潭山,俯視臺北市,可遠眺臺灣總督府。由於從圓山到劍潭原本無橋,明治橋因此是臺灣神社營建的附帶工程。
三腳渡
一個被地圖遺忘已久,卻是蘊藏豐富生命力,也是見證台北變遷的重要據點,它是台北市最後一座碼頭。三腳渡位於基隆河畔、承德橋後港墘一帶,因做為葫蘆堵、劍潭及大龍峒三地的對渡碼頭而得名,在淡水河、隆基河航道運輸全盛時期,常常可以見到數百艘的漁船在河面作業,漁民撈蛤仔、撈蜆、捕魚常常滿載而歸,河水透過漁船漁火輝映所呈現的壯闊景象,正說明三腳渡當年的榮景。
關渡宮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一六六一年)由開山石興和尚自福建奉請聖母來台,清康熙五十一年(一七一二)淡水通事賴科鳩眾建「天妃廟」。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諸羅知縣周鐘瑄易茅以瓦並顏其廟曰「靈山」,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靈山廟」,移建山麓。
乾隆壬寅年(一七八二)第三次整修,道光三年(一八二三)第四次整修,光緒丁酉年(明治
三十年一八九七)第五次重修並遷建現址。自石興和尚奉請聖母來台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年,亦是台灣北部最早聖母祖廟。
本次里程:24.9KM
移動工具:腳踏車(載人)....
來到淡水,就一定要吃阿給,這就是傳說的淡水正味,雖然到的時間下午四點,阿給始祖店已經掛上本日賣完...,不過隔壁便有一家阿給(非文化阿給)
看看這個阿給,再想渡船頭的阿給,多麼飽滿多麼有內容,一點都不像渡船頭那一帶的小不拉機,扎實的冬粉,綿密的魚漿(可是摻有紅蘿蔔),這種才是道地的淡水阿給(NT.35)
月波水榭
定靜堂
榕園
台灣光復後,林家暫時將花園借給難民居住,園林景觀被許多的臨時違建佔據,加上觀稼樓在西元1907年倒塌,花園已經不如往日的優美典雅。冰裂窗
蝴蝶窗
民國71年開始整建計畫,民國75年12月底總算完成重建。重建後的林家花園除了部份建材與建築形式取材於原來建築外,大約都重新翻修或者全部改建,因此,也有人質疑這樣重建的「新古蹟」是否也具有古蹟的價值;其實,作為台灣北部林園的代表作,能夠保留原來形式,讓後人實際體會中國林園之美,不是也很有意義嗎?
廊道
蓮
飛簷 三落大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