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蘭陽博物館 紀行(四)海

IMG_3648-1

海 展覽廳。
台灣四面環海,但卻未曾見識過把近海漁業漁船整艘搬到博物館去展覽介紹。
從先人對海洋的敬畏,祭祀大海儀式。到近代從漁業上獲取資源。
不禁反思,早在陳定南縣長時期宜蘭在環境資源上,就以維護公眾利益導向,斷然拒絕六輕進駐,才能保有這塊可供發展綠色產業的基地。
反觀麥寮現況,不知如何說起呢。
可惜,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IMG_3669-1
陳縣長曾言『假如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
IMG_3646-1

蘭陽博物館的常態展覽由山、平原、海三廳組成,恰好將宜蘭地形由高到低反應在遊客動線上面。從動線上第一展覽廳(山)依序向下樓層(展覽廳)作為次序上安排。

海 展覽廳。

延伸閱讀:陳定南紀念專輯
陳定南pk王永慶辯論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蘭陽博物館 紀行(三)平原

IMG_3661-1平原展覽廳~稻鴨合作法
利用鴨子不吃禾本科植物的特性,在稻田中放牧鴨群,不僅肥了鴨,也有助稻苗的成長,這就是農民利用自然、與自然融合為一的高度智慧。當鴨群在田中覓食走動時候,同時也幫助了翻土、除蟲等功效,並且減少農藥使用,用自然方式耕耘出健康稻米
IMG_3659 -1打穀機

IMG_3652-1插秧

延生閱讀~
1. 稻鴨共育技術的應用效應
2.稻鴨耕法好自然 無毒又無害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蘭陽博物館 紀行(二) 建築體

IMG_3629-1
外壁由亮面、燒面、金屬板、帷幕交錯。


博物館建築量體是以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為依據,傳達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藉由建築量體材料的變化來展現內部空間的自明性,同時因錯位而產生之縫隙亦可提供採光與視覺的穿透效果
IMG_3635 -1
建築量體的形式與意象始終緊扣著單面山與烏石的轉譯層次,材料與色彩也不例外。建築外牆以石材為主,其質感反映出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希望在擬真的情境中取得平衡的美感。
IMG_3630 -1

IMG_3636-1

IMG_3681 -1

關於蘭陽博物館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蘭陽博物館 紀行(一)頭城老街

IMG_3624-1
頭城是開蘭第一城,而和平街則是頭城最古老的街道, 在清代一度成為蘭陽平原最重要的經濟中心, 於今卻是宜蘭地區碩果僅存的老街。
老街南北兩端各蓋有一間福德祠,傳說是為了防止老街上的財氣外洩。早期頭城作為宜蘭地區往台北的商旅運輸要衝,繁盛一時。但從頭城港迂塞,鐵、公路開闢之後,這條開蘭第一街也逐漸沒落蕭條。
IMG_3627 -1
老街北端的十三間連棟民宅,為早期清代船頭行(倉庫)使用,歲月變遷。

IMG_3622-1
老街上唯一保存完好的『盧家大宅』,原屋主是第一任宜蘭縣長盧纘祥的故居。
經由台灣大百科,得知該宅邸建於明治36年,設計師為任職於台灣總督府官房
會計課營繕係宋祖平所設計建造。

IMG_3611 -1

IMG_3614-1
新長興樹記的前身原是「長興行」,其創始人是陳春榮(又名老紅)。大約在日本大正五年(民國五年,一九一六年),由陳老紅與其弟春枝將和平街老屋翻修,合力籌建了長興行,一式三間有亭仔腳的瓦造瓦葺住商合一的街屋。此三間街屋,中間(明間)為神明廳,右次間、左次間為店舖。陳老紅於大正八年仙逝,由老紅子嗣陳全娥、陳木樹兩兄弟合力經營長興行。陳老紅逝後五年,陳全娥、陳木樹兩兄弟合資請土木司曾炳茂重新修建長興行,門前店號對聯則是請雕刻司陳銀生負責。至昭和七年(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兄弟兩正式分產,陳全娥、陳木樹,分別分得中間的明間與右次間,陳木樹另取店號為「新長興樹記」。(關於更多新長興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IMG_3603-1

這生,怎會幾本書
堆砌成樹,不學無術
誰來論述,自有從屬
等待著寬恕,來贖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記憶一頁頁泛黃怎麼讀
飛揚青絲婉轉繞指成飛雪不忍一睹
寺廟鐘聲仍不斷 菩薩豈能眾生渡
三兩字不成文 只言褻瀆
若不是下了蠱
遍地荒塚埋不下白骨
鏗鏘迴盪在山谷
止息不容於戰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