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興趣者 可以至露天拍賣購買。
沒錯,真的是為了紀念中國人第一次辦的奧運所設計。不要懷疑喔~。
另外本產品僅限於自由地區使用,如果在內地穿....我想 公安會很熱情和不擇手段跟你奪取。
*_<
我國民間傳說的薛平貴故事來源甚古,過去人都以為是由薛仁貴故事轉變出來的;實則以薛仁貴為中心的舊劇《汾河灣》,絕不如以薛平貴為中心的舊劇《武家坡》在民間傳說裏佔有勢力,恐 怕《汾河灣》反倒是根據《武家坡》改編的。薛平貴故事顯是人民喜愛的古代傳說;王家三位姑娘,金川、銀川、寶川的命名,以及劇中若干穿插都帶有民間的樸實 的風味,雖然薛平貴故事不見於元曲,然而可能在元代以前就存在而只流傳在西北一帶。京劇《武家坡》本是由秦腔借來的,其事既不出正史而偏偏附會到唐代,且 提到西涼,所以故事可能是唐宋間西北邊疆的產物。
在 格林兄弟的《童話》裏,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相像的故事名為《熊皮》。故事大致說有一軍士,在非常困苦的處境裏,遇一妖人,給他一張熊皮,叫他七年不得沐 浴修飾,此後便可贏得極大財富終身無憂。這軍士後來到一人家,當地有三姐妹均甚美貌,大姐二姐都嫌他醜陋,惟有三妹因他援救了她的父親而情願嫁給他。結婚 後熊皮軍士將一指環剖分為二,以一半交他妻子作為憑證,又去漫遊四方。他的妻子穿上敝衣,任憑她兩位姐姐嗤笑,守節數年。七年期限滿了,那軍士衣錦榮歸, 她們都不認得他,他取出指環,認了他的妻子,大姐二姐羞愧而死。
我們當然可以說東西民間傳說偶合的很多,不過我們如研究一下這德國故事的名稱,便可知道這兩個故事必出自一源。熊皮(Thebearhide)的譯音在古代北歐語裏與薛平貴三字的音竟完全相同。the字古文作Se,相當於中文的“薛”音,bear在現代冰島與瑞典文裏還作bjorn,相當於中文的“平”音,hide在冰島文裏作Huo,丹麥文裏作Hiurn,古希臘文作Kutos,可見古代當讀若Kuid,相當於中文的“貴”
音。所以SeBjornKuid也就是薛平貴。這故事如果是唐宋間出現的,它又初見於秦腔,且長安附近有武家坡的地名,則必又由歐洲經西域古道傳過來的,當時回鶻在西北邊疆為中西文化交通的媒介,所以薛平貴是回鶻人傳過來的歐洲故事。
元曲裏有《薛仁貴衣錦榮歸》,應即是《汾河灣》之所本,然此並不足證明汾河灣早于武家坡,如前所說,薛平貴故事起源可能甚早,大概到元代,薛平貴業已被一些人改成薛仁貴了。唐史裏並無薛仁貴衣錦榮歸的故事,可見元曲所根據的本是民間傳說。國立台灣博物館始建於日治時期,前身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1913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元所籌建。台灣總督府委由建築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手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後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多立克式樣式,另外於外觀上並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首任館長為川上瀧彌,於1915年8月21日因病去逝於任上。
逸仙公園面積約3025平方公尺,園內主要建物為約50坪的「梅屋敷」。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的梅屋敷興建於1900年,本為日人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旅館。
該旅館為長方形的和式建築,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的理想瓦。相傳,該旅館曾以高砂族藝妓表演舞蹈做宣傳來招攬旅客。梅屋敷旅館不只曾於20世紀初招待過孫逸仙、胡漢民等知名政要。1907年知名導演高松豐次郎接受台灣總督府委託,所拍攝的電影《台灣實況紹介》中,還把梅屋敷的高砂族藝妓表演列為台灣廿景之一。
1983年,台灣鐵路管理局着手興建長達14000公尺的台北市區鐵路地下道隧道,隧道東線頂端部分恰巧經過逸仙公園。為此,逸仙公園於同年遷移重建。因為逸仙公園頗具歷史價值,台灣政府除了決議將其公園以原址原貌重建於北方50公尺外,也決定採用整舊如舊方式,重建該公園。1986年,新址公園竣工。並於1987年完成庭園工程。
重建的逸仙公園仍保有梅樹的特徵,更種植櫻花,杜鵑花等。該公園佔地雖只有1000坪,但十分接近台北交通樞紐的台北車站,在交通方便因素下,該公園參訪人數頗眾。
相傳台北城落成初期,只有四座沒有城樓建築的拱形「門洞」,後經士紳輸銀捐助,才得以興建各城樓。這裡面,以居住西門外,艋舺地區的三邑人捐款興建的西門最為華麗。至於小南門,則是後來因應新起枋橋(今板橋市)聚落所設。(林衡道,鯤島探源)
北門為主城門。至於正式名稱為「承恩門」,乃因為遙望滿清北京朝廷,承受皇恩的意思。該城門建築模樣是台灣城郭少見的碉堡型建法且具城碟與槍孔。城門前本有引自河溝口的護城河,建城過程建材經由淡水河再接護城河到達施工處所。
承恩門雖在日治時期被拆除外廓、接官亭等建物,但仍是台北城門現存最完整,也是中華民國的國家一級古蹟。為了這古蹟,台北市政府還在1990年代特地拆了一小段通往延平南路但交通量偏低,足以破壞北門的高架橋。另外日治時期當成「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玄關腳踏石的原「巖疆鎖鑰」石碑已在1998年放回北門城畔(之前曾放置於台北新公園)。
西門亦稱寶成門,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取此名,應是該城門所在附近的艋舺三邑人,想用雕樑畫棟的『寶物成就』維持艋舺的流通興旺。1900年市街改正的拆牆過程,台灣總督府相 中西門附近廣大土地計劃作為日人活動場所,以致不顧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建議,堅持拆除。也是因為拆除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台灣總督府拆除其他四座 城門的計劃叫停。因此西門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為紀念此門,設有「寶成門舊址」石碑一座於西門圓環處。
另外,五城門中的大南門是台北城門最大的城門。與大南門同樣位於城池南側的小南門是通往艋舺與板橋的開放式(打開可環看四周)城門。而五門當中居城池東邊的景福門,則為應付戰鬥的封鎖式結構。以上這三座城門本都為閩式建築的城樓,均在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被國民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成風貌完全不同的北方式建築。(wi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