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遊記]台北五門走訪


北門 承恩 其意為 承受皇恩,因北京於台北之北方故以北門作為承恩
東門 景福 一名照正
南門 重熙
小南門 麗正 為板橋林家出資增建
西門 寶成



上圖為某次設計課所作資料
=========================================
「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

相傳台北城落成初期,只有四座沒有城樓建築的拱形「門洞」,後經士紳輸銀捐助,才得以興建各城樓。這裡面,以居住西門外,艋舺地區的三邑人捐款興建的西門最為華麗。至於小南門,則是後來因應新起枋橋(今板橋市)聚落所設。(林衡道,鯤島探源)

北門為主城門。至於正式名稱為「承恩門」,乃因為遙望滿清北京朝廷,承受皇恩的意思。該城門建築模樣是台灣城郭少見的碉堡型建法且具城碟與槍孔。城門前本有引自河溝口的護城河,建城過程建材經由淡水河再接護城河到達施工處所。

承恩門雖在日治時期被拆除外廓、接官亭等建物,但仍是台北城門現存最完整,也是中華民國的國家一級古蹟。為了這古蹟,台北市政府還在1990年代特地拆了一小段通往延平南路但交通量偏低,足以破壞北門的高架橋。另外日治時期當成「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玄關腳踏石的原「巖疆鎖鑰」石碑已在1998年放回北門城畔(之前曾放置於台北新公園)。

西門亦稱寶成門,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取此名,應是該城門所在附近的艋舺三邑人,想用雕樑畫棟的『寶物成就』維持艋舺的流通興旺。1900年市街改正的拆牆過程,台灣總督府相 中西門附近廣大土地計劃作為日人活動場所,以致不顧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建議,堅持拆除。也是因為拆除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台灣總督府拆除其他四座 城門的計劃叫停。因此西門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為紀念此門,設有「寶成門舊址」石碑一座於西門圓環處。

另外,五城門中的大南門是台北城門最大的城門。與大南門同樣位於城池南側的小南門是通往艋舺與板橋的開放式(打開可環看四周)城門。而五門當中居城池東邊的景福門,則為應付戰鬥的封鎖式結構。以上這三座城門本都為式建築的城樓,均在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被國民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成風貌完全不同的北方式建築。(wiki)

==========================================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