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31日 星期一
[遊記]台灣省城隍廟
黑白無常,又稱范謝將軍、七爺八爺,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對神祇,也是最有名的「鬼差」。此二神手執腳鐐手銬,專職緝拿鬼魂、協助賞善罰惡,也常為閻王、城隍、東嶽大帝等冥界神明的部將。
一般傳說中,「白無常」名為「謝必安」,身材高瘦,面白,世人尊之曰「七爺」。;「黑無常」名為「范無救」,身材短胖,面黑,世人尊之曰「八爺」。此二神的名諱據說有其信仰意義。「謝必安」:酬「謝」神明(或「謝」罪悔過),則「必」能得到平「安」。「范無救」:「犯」罪之人必然「無救」。
據說謝必安與范無救原是衙門差役,有一次因押解要犯在途中脫逃,二人商議分頭尋找,並約定在橋下會合。不料到了約定時辰,謝必安因下大雨耽擱,無法趕到橋下會合;范無救在橋下枯等,見河水暴漲,不敢離去,最後溺斃橋下。後來謝趕到,見范殉難,痛不欲生,於是上吊自盡。二人歸天,玉皇大帝感念其忠義,乃冊封二人為冥界大神。
台灣省城隍廟位於台北市市中心的武昌街,是一間主祀城隍的廟宇,原先,在台北漢口街一帶有廟,奉祀台北府城隍,稱「台北府城隍廟」。台灣日治時期,城隍廟因故被拆。有人遂將「台北府城隍」神像,移到松山供奉,建立了松山昭明廟。但後因台北府編制取消,於是在二次大戰結束,善信在武昌街新建廟宇後,升格改稱「台灣省城隍廟」,除了主祀省城隍威靈公,另外也奉祀觀音、濟公等神祇。
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遊記]台北行天宮
1949年,居住於台北縣樹林的基隆煤礦業主黃欉(1911年—1970年;行天宮方面敬稱其為「玄空師父」),已經在台北市九台街(今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叉口一帶)興建小型的民間信仰簡易齋教鸞堂。到了1960年代初,黃欉原本已有將齋教鸞堂原地擴建為廟宇的計畫,不過,該片佔地2,000坪的私人用地,在政府開始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被逕自改劃為國民中學預定用地(現為台北市立新興國中)。經交涉後,市政府採取以地易地的方式,讓此片作為學校用地的原地主黃欉,以九台街的私有地,交換當時仍為瑠公圳末梢支流、沼澤的公有地。在取得位於現今民權東路、松江路口東北角的建廟用地後,黃欉商請已有興建多處廟宇經驗的造廟匠師廖石成設計、施工,並於1968年順利完工。
主神為關雲長佛教稱迦藍菩薩,道教稱協天大帝。1614年,中國明朝萬曆皇帝敕封關雲長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故又名關聖帝君,或簡稱關帝。明、清時代三國演義小說興起,部分道教信徒稱關雲長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福建泉州一帶為最盛,鸞堂信仰則尊稱關恩主。
關於更多 WIKI:行天宮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DJ] 詹宏達/ 路寒袖
詹宏達
詹宏達,男,作曲家,出生於基隆,畢業於東海音樂系聲樂組,十四歲那年,主動進入台中喜信聖經書院受洗成為基督徒。主要從事於聖樂的創作,跨入流行音樂的領域,曾經製作了台語歌曲專輯,一九九四年更曾因「風雲飛過台灣厝頂」榮獲金鼎獎的殊榮。二00一年時成立了飛鴿聖樂團,並擔任音樂總監、指揮、作曲、編曲和輔導訓練。
詹宏達一九八一年時考上師大研究所並主修管絃樂指揮,但卻未完成學業。服完兵役後,成為唱片製作人,學會編寫創作流行歌曲,許多實力派名歌星如:崔苔菁、殷正洋、潘麗麗、李靜美、黃安、何篤霖、王海玲…等都是他的學生。詹宏達深受Mr. Zimmerman、Dr. Rose 與周禮中博士的影響,一九八六年進入台北衛理堂擔任全職的音樂同工,開始了教會音樂的生涯,擔任聖樂幹事十四年間,指揮訓練詩班、成立室內管絃樂團,選唱國外聖樂名曲並改編聖詩。。一九八九年創作第一首聖樂歌曲「馬槽心事」,一九九四年完成《心在漂流眼在追求》管絃樂團及教會詩班合作的專輯,陸續出版《心在漂流、眼在追求》、《飛鴿的故鄉》、《不需繁華夢裡求》、《受苦的孩子》、《真理的小徑》等合唱音樂光碟。
詹宏達的聖樂作品歌詞內容寓意深遠,常從人的有限和矛盾中反襯神的無限和永恆,旋律優美,並加上精緻的管弦配樂,呈現出傳承古典聖樂的精髓、結合現代基督徒信仰的高貴典雅、浪漫華麗的曲風。
詹宏達於流行音樂領域的作品有為潘麗麗的台語專輯「公開情書─書眉」專輯作曲、編曲;一九九四年為「台北新故鄉」與「春天的花蕊」作曲,並主唱「台北新故鄉」;「等待冬天」、「大漢汝落知」入圍金曲獎最佳作曲人獎,「救姻緣」入圍最佳編曲獎;為「戲夢人生」與「牯嶺街殺人事件」等電影配樂。
路寒袖
相關作品
相招顧台灣.加入聯合國
咬牙吞忍數白年 孤兒早就變大人
出錢出力沒輸人 坐桌開會沒我們
台灣四邊都是海 海水連到全世界
地球天頂破一洞 獨無遮著我們台灣
欠一個台灣來補天 地球不平也不會圓
台灣加入聯合國 世界完整大家族
台北新故鄉
老樹換新枝 枝枝向上天
合手打造新城市 四邊是山好景緻
街路清氣溪全魚 逐工出門未嚥氣
台北好徛起 快樂唸歌詩
台灣的門窗 歌詩滿街巷
打開燈火踹希望 希望原來就是咱
先來慢到攏相同 新一代的台北人
夢已經震動 奮鬥毋通放
四月望雨
滿天天星滿天光 想家己黯淡無儂問
問家己未來怎打算啊 親像月娘照田莊
街路路燈街路光 看家己形影拖長長
啊沉重孤單心頭酸啊 四月雨水替阮問
打開風的門 互悲情去流浪
行佇暗瞑中 無月無影 冷冷四月風作伴
四月望雨水 雨水滴心肝
意志溢海岸 遙遠世路 家己自由行
春天的花蕊
作詞:路寒袖 作曲:詹宏達
雖然春天定定會落雨 毋過有汝甲阮來照顧
毋論天外黑 雨會落外粗 總等有天星來照路
汝是春天最美的花蕊 為汝我毋怕淋甲濕糊糊
汝是天頂上光彼粒星 陪汝我毋怕遙遠甲艱苦
春天的 春天的 花蕊 歸山墘
有汝才有好芳味
暗暝的 暗暝的 天星滿天邊
沒汝不知叨位去
人生叨位會開花
對了 還有一首
台灣進行曲(羅大佑)
陣陣的號聲響亮 自墾丁一直到基隆
踏著先人的血汗 破浪乘風欲開航
喲伊 喲伊 出征東西南北 敢死無退不投降
咱是英勇的好漢 創造出時代的希望
靜靜的台灣海峽 一望無際的風險
護著時代的聖戰 和平的槍正義的劍
衝 衝 革命當作事業 毋驚任何的威脅
創造威風的台灣 創造出時代的尊嚴
無限的乾坤宇宙 戰歌響遍太平洋
為著人類的自由 神明天公會保佑
隆 隆 炮聲祝阮成功 盡忠報國為千秋
領導全新的潮流 創造出時代的模樣
陣陣的號聲響起 男兒立志驚什麼
穿著漂泊的制服 破浪乘風欲來去
喲伊 喲伊 毋驚出生入死 唱出勝利的光輝
咱是英勇的男兒 創造出時代的名字
咱是威風的男兒 咱就是時代的名字
(眉批:我就是愛聽台語歌。)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2008年3月15日 星期六
[DJ]身騎白馬
關於身騎白馬的故事,來自薛平貴與王寶釧
歷史上....根本沒有薛平貴這個人
而戲曲上有薛仁貴王寶釧、薛丁山樊梨花、薛剛叛唐(歸宗圖)的故事
他們的關係如下
薛仁貴──┬──王寶釧(第一代)
薛丁山─┬─樊梨花(第二代)
├───┬────┐
薛猛 薛剛─┬─不詳
(領便當) 薛葵
三代的故事簡述如下
先是有個窮小子薛仁貴取了宰相女王寶釧,然後就去從軍報效大唐
結果不小心被敵國抓去當駙馬,異國快活十八年後想起自己還有個元配
就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早上,騎著二奶遼國公主送給他的紅鬃烈馬(赤兔?汗血)回去找元配
生了薛丁山,由於父母忙於事業,就把薛丁山丟給崑崙老祖(不是老母)
一學就學了十八年,下山時候遇到樊梨花
結果兩個人個性害羞搞了個三戰三陣,三取三休才搞定後一家快活生了三個小孩
老大薛猛,老二不明,老三薛剛
在某年元宵薛剛逛花燈又順手打死宰相之子,搞出滿門抄斬...
薛剛帶著老婆逃到青龍山...一過就十八年(又一個十八年)
帶著軍隊回國整頓朝綱,重振家門(軍事政變?)
薛平貴故事的來源
我國民間傳說的薛平貴故事來源甚古,過去人都以為是由薛仁貴故事轉變出來的;實則以薛仁貴為中心的舊劇《汾河灣》,絕不如以薛平貴為中心的舊劇《武家坡》在民間傳說裏佔有勢力,恐 怕《汾河灣》反倒是根據《武家坡》改編的。薛平貴故事顯是人民喜愛的古代傳說;王家三位姑娘,金川、銀川、寶川的命名,以及劇中若干穿插都帶有民間的樸實 的風味,雖然薛平貴故事不見於元曲,然而可能在元代以前就存在而只流傳在西北一帶。京劇《武家坡》本是由秦腔借來的,其事既不出正史而偏偏附會到唐代,且 提到西涼,所以故事可能是唐宋間西北邊疆的產物。
在 格林兄弟的《童話》裏,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相像的故事名為《熊皮》。故事大致說有一軍士,在非常困苦的處境裏,遇一妖人,給他一張熊皮,叫他七年不得沐 浴修飾,此後便可贏得極大財富終身無憂。這軍士後來到一人家,當地有三姐妹均甚美貌,大姐二姐都嫌他醜陋,惟有三妹因他援救了她的父親而情願嫁給他。結婚 後熊皮軍士將一指環剖分為二,以一半交他妻子作為憑證,又去漫遊四方。他的妻子穿上敝衣,任憑她兩位姐姐嗤笑,守節數年。七年期限滿了,那軍士衣錦榮歸, 她們都不認得他,他取出指環,認了他的妻子,大姐二姐羞愧而死。
我們當然可以說東西民間傳說偶合的很多,不過我們如研究一下這德國故事的名稱,便可知道這兩個故事必出自一源。熊皮(Thebearhide)的譯音在古代北歐語裏與薛平貴三字的音竟完全相同。the字古文作Se,相當於中文的“薛”音,bear在現代冰島與瑞典文裏還作bjorn,相當於中文的“平”音,hide在冰島文裏作Huo,丹麥文裏作Hiurn,古希臘文作Kutos,可見古代當讀若Kuid,相當於中文的“貴”
音。所以SeBjornKuid也就是薛平貴。這故事如果是唐宋間出現的,它又初見於秦腔,且長安附近有武家坡的地名,則必又由歐洲經西域古道傳過來的,當時回鶻在西北邊疆為中西文化交通的媒介,所以薛平貴是回鶻人傳過來的歐洲故事。
元曲裏有《薛仁貴衣錦榮歸》,應即是《汾河灣》之所本,然此並不足證明汾河灣早于武家坡,如前所說,薛平貴故事起源可能甚早,大概到元代,薛平貴業已被一些人改成薛仁貴了。唐史裏並無薛仁貴衣錦榮歸的故事,可見元曲所根據的本是民間傳說。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遊記]國立台灣博物館
正面: 背影那個可是日本妹喔(毆).....
採希臘式(山牆+斜簷+柱廊)混巴洛克....
從館前路看過,原本博物館和舊台北車站是相對軸線關係位置。
國立台灣博物館始建於日治時期,前身為兒玉總督後藤民政長官紀念館(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1913年台灣民政長官祝辰巳為紀念第四任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向民間募款得總金額256,101日元所籌建。台灣總督府委由建築由日籍建築師野村一郎與手荒木榮一設計,風格為後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希臘多立克式樣式,另外於外觀上並綜合了巴洛克時期的建築風格。首任館長為川上瀧彌,於1915年8月21日因病去逝於任上。
- 地址: 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二號,二二八和平公園內。
- 電話: (02) 2382-2566 (總機)
-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每日10:00~17:00,逢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期照常開館,隔日休館,另每週一、除夕及春節初一休館。
- 票價: 全票二十元,半票十元,軍警學生或團體20人以上團體可購買半票。
- 展覽內容
- 常設展覽: 又分為臺灣的生物展示區和臺灣的先住民展示區兩區
- 臺灣的生物展示區: 分為三個部分共七區分別介紹台灣特殊地理環境造成的各種特性, 如生物多樣性極高以及各物種間具複雜的食性關係; 台灣的海洋生態; 台灣的陸地生態; 中高海拔及高海拔的生態等不同的主題。
- 臺灣的先住民展示區: 介紹臺灣這個西太平洋上的蕞爾小島所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以及數萬年前人類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的過程。還有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現今原住民的祖先。
- 當期展覽: 隨時間而不同, 內容參考台博館展覽櫥窗。
- 戶外展覽: 主要有銅牛(門口那兩隻牛可是日本送給溥儀的賀"滿洲國"建國賀禮), 碑林, 巨石文化遺物, 古砲, 蒸氣火車頭等。
- 常設展覽: 又分為臺灣的生物展示區和臺灣的先住民展示區兩區
[紀食]竹東蝦仁肉丸 排骨酥麵
[紀食]山西揪片
最好非用餐時間去吃,不然會有要等的準備,因為老闆可是現煮XD
這是我點的海鮮揪片,NTD70,真的是裝到滿出來。
蛤蜊殼,吃完堆疊起來可能有10cm高....
所謂的揪片,有點像麵疙瘩之類的,不過比較小,醬汁偏酸辣,不錯吃
揪片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在山西無論城市與農村,揪片是一種家常便飯。
將揉好的面團搟成薄片,用力將面一片一片地揪成紐扣大小、中間有凹的小片,甩進鍋裏,面片飄起即熟。這種揪片嚼 起來感覺有勁,面片清利,食之有味。
(備註:山西人真是愛吃麵食)
山西麵食揪片
23714910
台北市漢口街110-3號(近延平南口路)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遊記]梅屋敷--國父史蹟紀念館
逸仙公園面積約3025平方公尺,園內主要建物為約50坪的「梅屋敷」。因庭園栽種「梅樹」而得名的梅屋敷興建於1900年,本為日人大和宗吉所經營的旅館。
該旅館為長方形的和式建築,屋頂覆蓋著老式暗黑色的理想瓦。相傳,該旅館曾以高砂族藝妓表演舞蹈做宣傳來招攬旅客。梅屋敷旅館不只曾於20世紀初招待過孫逸仙、胡漢民等知名政要。1907年知名導演高松豐次郎接受台灣總督府委託,所拍攝的電影《台灣實況紹介》中,還把梅屋敷的高砂族藝妓表演列為台灣廿景之一。
1983年,台灣鐵路管理局着手興建長達14000公尺的台北市區鐵路地下道隧道,隧道東線頂端部分恰巧經過逸仙公園。為此,逸仙公園於同年遷移重建。因為逸仙公園頗具歷史價值,台灣政府除了決議將其公園以原址原貌重建於北方50公尺外,也決定採用整舊如舊方式,重建該公園。1986年,新址公園竣工。並於1987年完成庭園工程。
重建的逸仙公園仍保有梅樹的特徵,更種植櫻花,杜鵑花等。該公園佔地雖只有1000坪,但十分接近台北交通樞紐的台北車站,在交通方便因素下,該公園參訪人數頗眾。
[遊記]台北五門走訪
北門 承恩 其意為 承受皇恩,因北京於台北之北方故以北門作為承恩
東門 景福 一名照正
南門 重熙
小南門 麗正 為板橋林家出資增建
西門 寶成
上圖為某次設計課所作資料
=========================================
「承恩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
相傳台北城落成初期,只有四座沒有城樓建築的拱形「門洞」,後經士紳輸銀捐助,才得以興建各城樓。這裡面,以居住西門外,艋舺地區的三邑人捐款興建的西門最為華麗。至於小南門,則是後來因應新起枋橋(今板橋市)聚落所設。(林衡道,鯤島探源)
北門為主城門。至於正式名稱為「承恩門」,乃因為遙望滿清北京朝廷,承受皇恩的意思。該城門建築模樣是台灣城郭少見的碉堡型建法且具城碟與槍孔。城門前本有引自河溝口的護城河,建城過程建材經由淡水河再接護城河到達施工處所。
承恩門雖在日治時期被拆除外廓、接官亭等建物,但仍是台北城門現存最完整,也是中華民國的國家一級古蹟。為了這古蹟,台北市政府還在1990年代特地拆了一小段通往延平南路但交通量偏低,足以破壞北門的高架橋。另外日治時期當成「總督官邸」(今台北賓館)玄關腳踏石的原「巖疆鎖鑰」石碑已在1998年放回北門城畔(之前曾放置於台北新公園)。
西門亦稱寶成門,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最華麗的城門。取此名,應是該城門所在附近的艋舺三邑人,想用雕樑畫棟的『寶物成就』維持艋舺的流通興旺。1900年市街改正的拆牆過程,台灣總督府相 中西門附近廣大土地計劃作為日人活動場所,以致不顧台灣總督府圖書館長山中樵建議,堅持拆除。也是因為拆除此門後的民意反彈,致使台灣總督府拆除其他四座 城門的計劃叫停。因此西門成為台北城五個城門裡面,唯一被拆除殆盡的。為紀念此門,設有「寶成門舊址」石碑一座於西門圓環處。
另外,五城門中的大南門是台北城門最大的城門。與大南門同樣位於城池南側的小南門是通往艋舺與板橋的開放式(打開可環看四周)城門。而五門當中居城池東邊的景福門,則為應付戰鬥的封鎖式結構。以上這三座城門本都為閩式建築的城樓,均在1966年(民國五十五年)被國民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改建成風貌完全不同的北方式建築。(wiki)
==========================================